程蓉(化名)没想到,
进入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,
女儿的变化来得如此之快。
【资料图】
个头一下子窜高,人壮了不少,
性情也突然大变,
原本柔声细语撒娇的乖乖女,
一下一言不合就怼过来。
最让她难以接受的,
是女儿时不时要求用手机,
还要玩游戏。
“以前经常听亲戚朋友吐槽儿子要打游戏,庆幸自己家是乖乖女,没想到女儿也会沉迷!”手机“给”与“不给”的拉锯战,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。她与丈夫轮流上阵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威逼利诱,却毫无起色。甚至女儿为了玩游戏,悄悄用压岁钱买了手机!
好几次,她下班回家,车子停进车库,虽饥肠辘辘但就是不想开车门,不想回家面对女儿。
有一次,她情绪失控,把女儿骂哭后,突然悲从中来,一起大哭。最后是老公冲过来救场,把母女俩分开,分别安慰。
通宵玩手机
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失控的?
最近几天,程蓉不断和丈夫复盘女儿的种种表现。
“应该是在去年底开始的超长寒假,她变了……”女儿借着上网课、查资料、和同学沟通等“名头”,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用手机。
程蓉有个备用手机,给女儿查资料、上网课用,也有自由使用时间,周六晚上8点到9点,可以用一个小时。
寒假里,女儿要求用手机的频次高了起来。“晚饭后,经常要求用一下手机。寒假嘛,放松一下也没啥。”
过年那几天,女儿说好些同学都在玩一款手机游戏,她也想试试。“她用爸爸的账号注册了。说好只在每周六的8点到9点玩。”
手机设置了密码,只有程蓉知道,她觉得,这样肯定安全了。
但寒假的一次下午,她提前下班回家,发现女儿坐在房间的书桌前,神色慌张。
“直觉告诉我,哪里不对!”卧室的抽屉里,没有备用手机。
女儿拿了!
打开后,她马上查看屏幕使用时间。连续三天,女儿都在偷用手机,竟“破解”了密码,几乎每天都用了超过6小时,有一天则通宵在玩——从晚上10点,一直用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,游戏、网页、b站、小红书、微博等看了个遍!
程蓉气到全身发抖,狠狠把女儿骂一顿后,删掉了全部的娱乐、社交类app。
用压岁钱买二手手机
那次激烈冲突后,女儿一下子乖了,似乎是认识到自己“过分”了。
有那么一周,女儿压根没提起手机。但开学后不久,女儿又缠上了程蓉,要求重新用手机。
“她的理由很多,学习上要用。学业压力大了,周末想放松。而且一次次保证会遵照我们的手机使用约定。有时候,她甚至会自发多做几篇阅读或者多做几道数学题,就为了让我高兴一下,给她手机。”看着女儿可怜巴巴的央求眼神,程蓉心软了。
她专门为女儿申请了手机账号,全天禁用所有的app,女儿要用,必须要发申请,她在手机上批准使用才行。女儿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,只有周六晚上的一小时。
按照约定,周六晚上8点整,手机才会交给女儿。但通常在周六晚饭后的6点多,女儿就开始各种心神不宁,隔个三五分钟就要看一次时间。
提前几分钟,女儿就会软磨硬泡把手机要走,欢天喜地进房间,脸上写满了笑。
提前拿走,但总是晚交回。
“没有一次主动。要催三四次,才满脸不情愿地交回手机。”
“马上”成了女儿的口头禅。只是这个“马上”,有时候持续十分钟甚至半小时。
她发现女儿重新玩起了寒假里迷上的游戏。“女儿说,班里很多人都在玩,平时也讨论这个,自己不玩就没有共同话题。‘妈妈,一周一共也才1小时,为什么不行?不然我没有社交圈子了!’”程蓉妥协了。
但不久前,程蓉又发现了不对劲。她整理女儿的书柜时,发现书柜的深处,竟藏了一个手机。
真相让她哭笑不得——女儿为了多玩游戏,借了爷爷的手机登上自己的微信,用仅有的百来块零花钱,在某购物小程序上悄悄买下一个二手手机!
但,因为型号太老,很多游戏都没法安装。
“虽然被迫不能玩,但她还是老想着,特别是和同学一聊游戏后,更惦记游戏了!甚至草稿纸上都画满了游戏人物。”最近女儿的学习状态,让程蓉再次抓狂,原本成绩不错的女儿,错误率陡增,“好几个任课老师来说,她没有心思在学习上,注意力很不集中。这都六年级毕业班了啊!我真的很害怕她进一步沉迷,能用的办法也都用了,该怎么办?”
电子产品依赖怎么破?试试这样做
在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的石海屏老师看来,孩子依赖电子产品的情况,不是“突然爆发”的,而往往是长期积累造成的。“尤其在小学高年级,孩子有了更多同伴交往的需求,新颖的游戏,成为了交友时的一个话题。如果同伴都在玩,那就有一个‘同伴压力’存在。”石老师表示。
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孩子依赖电子产品?石老师表示,一方面是父母忙于工作,对孩子缺少陪伴,而电子产品代替了这一部分的缺失,另一方面,当下的多媒体时代,技术发展颠覆了传统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手段,电子产品成为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。同时,之前因为疫情的原因进行线上教学,也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电子产品。
如何防止电子产品依赖?石老师给了一些建议。
隔离。这是最直接、有效的方法。让孩子把电子产品交给家长保管,第一周,可以在做完作业后玩一段时间,第二周,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使用时间,第三周,养成非必要不使用的习惯。具体使用时间和时长,可以和父母共同商量决定,最好把具体的使用细节打印出来,父母孩子都签上姓名,这样做比口头约定更具仪式感,对孩子来说也更有约束力。
目标。孩子只想玩电子产品而不想做其他事情,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清晰的目标,可以尝试制定短期具体的目标,激励自己。如学会演奏一种简单的乐器,完成一幅绘画作品,组织一场好朋友间的户外竞技运动,体验成就感与满足感,对抗电子产品带来的愉悦感。
定时。假设要使用电子产品两个小时,可以分别在剩余1小时、半小时、15分钟、5分钟及剩余5分钟内的每一分钟,分别设定闹钟提醒,这样起到了重新框架时间的作用,可以有效抵抗时间感的扭曲。
预防。如果必须使用电子产品,使用其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、个性化停用时间、APP限额、访问限制等功能,也可以帮助达到健康使用电子产品的目标。
挤占。也就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。每天安排一些必须要做的事,给自己多一些强制性的任务,读书摘抄、体育运动、研学旅游、亲子互动等,挤占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,既能提升生活的品味与趣味,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,融洽亲子关系。
石老师提醒,改变电子产品依赖,家长也要有心理准备,过程可能有反复,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。
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金丹丹 通讯员 王兵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