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长沙演出:打动人心的究竟是什么?
文丨朱敏
“无名无款,只此一卷。青绿千载,山河无垠。”
(资料图)
5月17日晚,千呼万唤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首演,一票难求,座无虚席。自《杜甫》《沙湾往事》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掀起“热潮”后,周莉亚、韩真这两位舞蹈编导界的“双子星”,竟以舞绘的形式将《千里江山图》搬上舞台,让观众席上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声。演出将持续至5月20日,这场视听的饕餮盛宴还将在梅溪湖畔引发持续的文化狂欢。
通过“展卷、问篆、唱丝、寻石、习笔、淬墨、入画”七个篇章,《只此青绿》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“穿越”回北宋,以“展卷人”视角,“窥”见画家王希孟创作《千里江山图》的故事。
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火爆出圈,打动人心的究竟是什么?
打动人心的,是天才画家的呕心沥血。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,作《千里江山图》时只有18岁。他丰神俊朗,才华横溢,得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,耗时半年有余,终于完成这幅千古鸿篇杰作。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生动呈现了他创作时的清苦寂寞、呕心沥血,以及展卷人的怜惜敬佩、坚守传承。一桌一凳,一人一卷,泼墨挥墨,气象万千。任世界风霜雨雪,画家伏身桌前,沉醉画间,用一笔笔青绿描绘锦绣江山,用一道道墨痕倾诉家国情怀。他以身入画,将全部身心都倾注于艺术作品之中,正如干将莫邪以身祭剑。当画作绘就,少年仰天长啸,酣畅淋漓。
这幅场景,总让人想起戚继光的那首《望阙台》:“繁霜尽是心头血,洒向千峰秋叶丹”。展卷人“目睹”一切,心疼地为画家披上外衣。而当现代诸人在博物馆赏画的动作静止,展卷人和王希孟站定在画卷两端,遥遥相望,深深作揖:“谢谢你的创作”“谢谢你的传承”……纵使观众不懂舞蹈,也很难不被这一幕撩动心弦。
打动人心的,是不只青绿的东方美学。《千里江山图》纵51.5厘米,横近20米,绢本,青绿设色,表现千里江山的雄伟壮观、秀美壮丽,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,宋代“青绿山水”典范之作。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设计了“静待”“望月”“落云”“垂思”“独步”“险峰”“卧石”等一系列唯美的造型动作,模拟画中的不同形象。高髻青衣的女子,舞出层峦叠嶂的意境,舞出山水相依的画卷。当她们轻甩水袖,慢移莲步,举手投足,缠绵委婉;当她们徐徐转身,山峦活现,古风氤氲,端庄静谧。长袖一甩,上半身后躺,与地面近乎平行……这个仿佛飘在半空中的高难度动作,被称为“青绿腰”,其灵感即来源于《千里江山图》中险峻、陡峭的山峰意象。
《只此青绿》通过舞蹈语汇,营造出如诗如画、如梦如幻、空灵缥缈的意境,把中国古典舞蹈之美推向极致,展示出中国人文山水气韵中的东方美学,让观众领略到“天人合一”的意境美、“中正平和”的姿态美、“张弛有度”的韵律美。
打动人心的,是默默付出的无名匠人。宋徽宗赵佶是造诣极高的书画家,牵头创立了皇家画院,上行下效,民间书画之风盛行,很多百姓依靠这条庞大的绘画产业链谋生。王希孟绘画天赋再高,少了其中任何一环,都无法令画作如此完美。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中的“唱丝、寻石、习笔、淬墨”等篇章,就着眼于这些默默付出的无名匠人,用剧作为他们作传,让众人共同成就的青绿山河为今人感念。
剧中,当展卷人缓缓退后,磨石人、制墨人、织绢人、篆刻人、制笔人从舞台深处缓缓走出,大幕显现文字:“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,下笔方能绘山河——磨石人”“愿以掌中墨色,将松之傲骨予你,墨之坚贞予你,制墨臣人之嘱托予你——制墨人”“而今次绢交予你,从前是我等心血织就,往后便看你如何行笔——织绢人”“我愿将你的名字篆作一枚名章,为你臼下存在过的印记——篆刻人”“惟愿此笔能随你而行,全当我也追随你看看这大好河山——制笔人”……匠人们对画家的殷殷嘱托和期盼,令人不禁为之动容。
青绿是《千里江山图》最典型的视觉标志,也是《只此青绿》的灵魂。当石青与石绿相融,打造出含蓄又惊为天人的“高级感”;当舞蹈与绘画相融,那耀眼的艺术光芒照亮了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。
小知识:
中国十大传世名画:《洛神赋图》《千里江山图》《清明上河图》《富春山居图》《汉宫春晓图》《百骏图》《步辇图》《唐宫仕女图》《五牛图》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。
关键词: